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二章 读书 (第2/3页)
院子所处村落在那座坐北朝南兆安城东边,就取了个这么直白易懂的名字,城东村。 在城南、城西都有小部分人家,零零散散的驻扎在这片土地上,也都是类似的取名方式。 本地土著都是自己开垦田地,没有乡绅地主,有多少力气吃多少饭,只要注意开垦田地时别引起山林火灾就是了,完成之后在地头埋入一截石碑标记,这里没有官府衙门记录作保,全是乡民自发维护,算是为数不多乡俗民规。 师父住的小院原本不算小,只是因为院子里长着一株两人才能抱拢的桂树,硬生生把大院挤成小院。 虽说小院地理上属于城东村,倒是听董爷爷说起过,这块地皮原本是属于他的,师父是后来硬生生抢了他的地皮,盖起了几间茅屋。 陈景这几个月无聊瞎晃荡,逛遍了三个村子,大概也就不到千户人家,比不得自己老家人口填实,村子里的青壮年乃至半大小子大闺女,都去了城里找了份活计,村子里剩下的多是老人小孩儿妇孺,显得没“人气儿”。 大概七八年前吧,三个村子里几个靠着年纪硬熬成“德高望重”的老人们,商量着这样下去不是个事儿,已经没什么人气儿了,不能养孩子和养鸭子养牛羊一样,白天赶出去撒欢儿,天黑前赶回自个儿家圈窝里来,思前想后拍脑袋就决定一个教书先生来。 至于城里面那些自视甚高的夫子先生,就别想了,凑起来的钱,铁定是不能让他们赏脸挪步的,这些钱是那些想让自家孩子读书“尝鲜”村民自愿募集的,有些家里属实捉襟见肘,为了孩子确实也算是豁出去了。 这么点儿钱请人请不起,托关系就更别指望了,只能用靠笨办法,万一碰到个尊崇“有教无类”的教书匠,就撞大运了。 嘱咐城里的儿孙,时刻盯着点儿,看看能不能“捡漏”,捡一个便宜的教书匠。 等了将近两年,才捡着这么个宝贝。 张先生,年过半百,青丝渐灰,花白胡须长至胸前,面目俨乎其然,邻国官场失意自我流放之人。 流落至兆安城时,只是一名说书人,本就没什么天赋外加本地同行排挤,过着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惨淡日子,后来在城外有心捡漏的村民的邀请下,转行做了教书先生,管吃管住还给钱,虽然钱少的可怜,可若是再说书混日子的话,就真的揭不开锅了。 蚊子腿也是rou,困难时,蚊子腿多了,那就是珍馐,于是顺水推舟又盛情难却答应了下来,一直当教书匠到现在。 每日巳时开学,至午时结束,中间歇息两刻钟,上一休一。讲授课程内容也是简单,普世早就流传开来的,《百家姓》《弟子规》,也可选读一些其他基础蒙学自行读取,只不过,不再专一讲解,给钱就灵说了。 大概是觉得启蒙读物足以糊弄这些土著乡巴佬。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,对于大字不识一个的村民来讲,启蒙书和天书没什么差别,村民对这位读书人很是敬仰,逢年过节的节敬少不了。 虽然过去了两年,也没读出什么大道理大学问,不过无一不是从自己身上找问题答案,自家孩子应该不是读书种子,开不了花也结不了果。 作为惯例,作为长辈,开学第一天,穆鸿风带着陈景与崔英来过一次,之后就不再刻意看护他们两个,让两人蹦哒去草庐学堂,对此两个小娃,一个表示没意见,一个表示无所谓。 “师父没事儿,这么近的路,铁定走不丢的。” “师父回去吧,不用送了,你这么大年纪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