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四年猎鬼人_第九十七章 符米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

   第九十七章 符米 (第1/4页)

    全国有很多地方的人都喜好吃辣子,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广西,无辣不欢。】大概是因为地理位置的特殊,重庆这座山城夏季暴热,而春秋冬则大多雾气弥漫阴雨绵绵,加上两江融汇,使得这座城市的湿气相对其他城市而言稍显重了点,于是重庆人吃的辣,叫做麻辣,而“麻”,则来自于得天独厚的环境下种植的花椒。花椒原本有除湿的功效,这也使得重庆的男男女女一个个练就了火爆麻辣的个性,因为吃得麻,姑娘们的皮肤总是比较好。而因为喜好麻辣,也就出现了麻辣小面这种廉价美味的食物。

    我是个爱吃面的人,所以我长期流窜于各个美味面馆,在位于重庆南岸区后堡正街里,有一家至今仍然在营业的老面馆,虽然生意称不上火爆,但是的确是地道的美味。因为它的面,我认识了这家店的老板,因为认识了这里的老板,我还认识了另外一个人。

    准确的说,不是人,是个鬼。

    那是发生在28年的事了,那天也不知道是发什么疯,原本是想去那附近很多日本人开的寿司店吃点料理的,却鬼使神差的走到了后堡街上,选择了这家面馆。店是一对老夫妻开的,男的煮面加料,女的打扫店堂,看上去都6岁上下了。第一次吃他们的面,就觉得非常美味,到后来,我就隔三差五的去照顾他的生意,渐渐也开始跟老板聊天,也就成了朋友。老板姓王,到了29年的时候,我渐渐也就在聊天中跟他交了底,当他得知我的真实职业以后,起初是对我有些畏惧,慢慢的也就接受了,接受的原因,却是因为帮他解决了一个麻烦。

    他告诉我,他家那院子里,有个老邻居,虽说是邻居但是平时几乎没有什么接触,只是大家彼此知道对方住的很近而已。那个邻居比老王大一辈,算得上是看着他长大的,这个大爷姓刘,解放前是国民党的士兵,当初老蒋开始从重庆往贵州方向撤离的时候,中途不少将士都选择了逃走并藏匿起来,刘老头就是其中的一个。战后他经过所谓的“劳动改造”,接着当了一名工人。几十年下来,还算老实本分。后来经过单位的介绍,他娶了个老婆,不过他老婆没过上几年就带着孩子跑了,至今都音讯全无。刘老头退休以后,起初是在后堡的街口上摆了个修鞋的小摊,但是这1年来,因为岁数大了,生意做不下去,他身边也没有亲人儿女,也没什么钱,也就每天在街上捡点矿泉水瓶子等东西去卖,每天靠着那么一点微薄的收入来维持生活。刘老头的家就住在老王院子的底楼,平常过上过下的时候能从窗户里看进去,但是家里总是脏脏乱乱的,我相信那是因为他已经没有足够的体力来打扫房间。老王还说,最近几年,刘老头开始出现一些老年痴呆的症状,于是他们院子里的人一合计,就报告给居委会,然后安排邻居们轮番去照顾他,甚至有人提出每家每户凑钱,送老人到养老院去安度晚年。但是老人却始终不肯,不肯的时候,他偏偏就清醒了。于是街道居委会都拿他没有办法,就叮嘱左邻右舍平时多关照点,有什么事就立刻报告,免得这样一个孤寡老人出什么问题。

    街坊们都在那住了几十年了,彼此都很熟识,谁家里有点什么鸡毛蒜皮的小事,很快八卦就会满天飞,但是在这样一个几乎没有秘密的小社区里,人们却是互相关爱。刘老头也知道大家是在关心他,不过军人天生的倔强让他心领了大家的好意,却拒绝了大家的帮助。直到近几年老糊涂了,就开始做一些让大家非常担心的举动。

    老王说,他和老板开这面馆已经1多年了,从单位下岗以后夫妻俩就指望着这个面馆能维持生活,孩子也大了成家了,儿子在外面忙活赚钱补贴家用,儿媳妇就专门在家里带着孩子,他们老两口就每天起早贪黑的经营面馆,虽然收入不高,一家人还是过得和和美美的。刘老头常常会到他家面馆吃面,在那几年,小面还是三块钱二两的时候,刘老头总是把口袋里的分分角角凑足三块钱,点上一碗小面,吃了就走,期间不会跟任何人有什么交流。老王也是个好心人,每次都会故意弄点臊子啊牛rou什么的在他的小面里,好让他多少有点荤菜。生为一个开店的生意人,这样的心肠还是非常难得的。直到他告诉我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