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
后记(六)永昌承平 (第4/4页)
在自己的《东征日记》中记录沙俄战死人数为一千六百三十七人,定军战死人数一千二百五十六人。 定国的《西征战报》中则是记载,定军战死士兵五百二十七人,沙俄战死两千四百六十七人。 这样的记载差距不仅仅是第一天,而是从一开始到战争结束,两方记载都属于南辕北辙。 双方在瓦尔代的拉锯战持续了一个月,军中能站起来的人数也越来越少。 定国统帅朱和垒希望毕其功为一役,彻底在瓦尔代全歼沙俄主力,然后彻底攻灭沙俄。 彼得一世则是想要重创定国,让定国经历这一败后不敢再轻易对沙俄发动战争。 双方的僵持持续到了七月十三日,而破局的出现也在这一日。 正午,在两军休息到关键的时候,一支从北方南下的军队吸引了两方的注意。 经过瑞典国王阿尔文的反复衡量,他最终决定了支援沙俄,因为他从瓦尔代一战中看到了定国想要鲸吞沙俄的战略目标。 如果坐看定国完成这个战略目标,那么瑞典将与定国接壤,今日的沙俄便是明日的瑞典。 因此,瑞典国王阿尔文集结了五万军队,亲自带队前来支援沙俄,这也是他耗费了一个半月才抵达战场的原因。 半个时辰后,当瑞典军队抵达战场,沙俄幸存的七万多士兵全部欢呼了起来。 相比较沙俄军队的欢呼,定军这边的三万多士兵则是面面相觑,有些犹豫。 不过不等他们想清楚,身为统帅的世子朱和垒便叹了一口气,随后下令收兵返回定国。 瑞典与沙俄联手,这是定国和蒙古国联手而无法战胜的对手,因此再打下去也不会有结果,只能撤兵了。 这一刻,朱和垒的心中是不甘的。 作为在明军之中服役过数年的存在,他很清楚的知道,如果大明愿意将步枪装备诸藩,那仅仅定国一家便足够鲸吞整个北欧。 可是,大明没有这么做,而定国也只能在北方同盟的联军眼皮子底下灰溜溜的撤退。 听着背后传来的笑声,朱和垒忍不住攥紧了马缰。 在定军撤退的背影下,定国与北方同盟的第一场战争宣布失败。 八月初二,三万四千多名定军士兵在统帅朱和垒的带领下返回定国边关雁门(特维尔)。 初三,朱和垒率领百余名骑兵朝着国都定襄奔去,并于初五抵达定襄。 抵达定襄后,朱和垒对其父朱慈炅讲述了战争的艰难,以及北方同盟军的改变。 在朱和垒看来,以前诸藩能对外敌屡战屡胜,原因就在于诸藩军队的武器装备精良。 然而现在经过几十年的时间,不管是欧洲还是西亚、南亚,各国军队的素质和武器都已经上来了,诸藩军队已经对他们没有了代差,因此自然作战艰难,战死的将士也只会越来越多。 因此,朱和垒建议朱慈炅以王叔的身份上疏,希望皇帝批准诸藩购买步枪。 对此,朱慈炅犹豫许久,最终决定向京城送去奏疏。 不过,他并不是以王叔的身份,而是以一个边塞藩王,一个普通将领的身份送去的奏疏。 奏疏中,他从军事角度讲述了如今大明、诸藩、欧洲、西亚等各地区士兵的素质和武器装备,最后重复评价现在诸藩已经无法压制外敌,因此希望皇帝能够宽松步枪政策。 十月初五,这份奏疏送到了京城,并且得到了永昌皇帝第一时间的翻阅。 在翻阅过后,永昌皇帝请来了已经八十四岁高龄的秦国公李定国,让其拿主意。 李定国翻阅过奏疏后,也认为如果外敌进步如此,那理应宽松对诸藩的“步枪政策”,并且也不用担心诸藩反叛,毕竟现在大明拥有的武器可不比以前那么简陋了。 见李定国都这么说,永昌皇帝朱和垠也当即做出判断,宣布对诸藩限额出售步枪…… (本章完)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