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的系统不正经_第一千八百六十五章幢身刻经文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

   第一千八百六十五章幢身刻经文 (第1/2页)

    从造型风格上看,与唐前期,如昭陵、乾陵高大壮硕的石马相比略小,比例准确,雕刻精致。

    这与唐建陵的石马相似,应为唐中期之物,为唐代陵墓石刻中的精品。

    如果说狮虎、画像石、骏马等数量不少,那么这里数量最多的肯定是佛像。

    当然,佛像可在碑上的也有不少,比如西魏的佛道四面造像碑。

    佛教自东汉末年传入中土,其传播方式除经典文字外,“因像设教”更易于被信众接受、膜拜。

    魏晋以降,造像之风盛行,除大规模地开凿石窟寺外,单体的寺庙、民间造像亦风靡全国。

    这些造像大致有三类:一是造像碑,即将造像与中国传统的碑刻相结合,利用碑的形制在上面开龛造像,雕刻供养人及发愿文等;

    二是背屏式造像,依托背屏,以浮雕的形式刻出单尊或多尊像及护法的狮、龙等形象;

    三是单体圆雕造像,雕刻单独的佛、菩萨、天王、力士等这些造像都有着鲜明的时代风格和浓郁的地方特色。

    其中经典肯定是释迦、多宝佛造像,陈文哲在这里看到的仿品是仿的北周时期的经典造型。

    像是这样的石像,西陕汉唐石刻馆遗存有大量的佛教石刻。

    该馆收藏有北魏、西魏、北周、隋、唐时期造像数十尊。

    北魏早期佛像,受键陀罗、秣菟罗艺术风格的影响,有明显的外来因素。

    北魏中晚期推行汉化政策,佛教造像与我国传统艺术风格融合,形成了褒衣博带、秀骨清像的特征。

    比如馆藏的北魏造像佛二菩萨,佛高髻,面部虽残,依然显清秀,着褒衣博带式佛衣,衣纹流畅,悬裳垂于座前呈扇状,层次感明显,优美端庄。

    西魏造像,沿袭北魏晩期风格。

    北周造像,一改秀骨淸像的风格而转向丰壮,大型佛像增多。

    馆藏北周立佛,面型丰满,发髻低平,头部较大,体态壮硕,腹部微鼓,是典型的北周造像风格。

    北周菩萨立像,同样形体壮硕,宽肩丰颐,敛胸鼓腹,通身饰长串璎珞,繁复华丽。

    藏品中有一件菩萨立像,通体敷彩描金,以红黄黑色为主,裸露身体部分涂黄,璎珞描金,色彩鲜明,实属罕见,弥足珍贵。

    唐代佛教造像是我国佛教艺术史上最辉煌的篇章,摆脱了早期佛像的外来影响,走向民族化和世俗化,形成了具有中国风格的佛像艺术体系。

    该馆藏的唐代立佛像,体型魁伟,高达2米多,螺髻高耸,面相端庄,双目微合,鼻梁挺直,嘴角轮廓分明。

    胸部丰满平滑,腹部微收,大腿肌rou隆起。

    着通肩式袈裟,衣纹呈“u”形分布,袈裟轻薄贴体,显示出壮硕健美的身躯。

    这种风格来源于秣菟罗佛像和印三笈多艺术的“湿衣法”,并与我国三国时期的人物画家曹仲达“曹衣出水”的风格相结合。

    这反映了唐代包容、昂扬、健美的精神特质。

    像是一件楚先发造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,这是唐开成五年的作品。

    经幢,是唐代开始流行的一种刻经形式。

    随着密宗在唐初的推广,其重要经典《佛顶尊胜陀罗尼经》很快在全国流行。

    诵读此经可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