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
分卷阅读32 (第2/2页)
雪后初晴的热门游戏,常常是几个大孩子分成两拨儿,带着小一点的孩子一起,两边互相打。不过如果弄湿了衣服,回家免不了被大人唠叨一顿,可也没见谁不打雪仗。下回继续。前面说到的迷你爬犁,是孩子们的冰上运动,还有一个冰上运动更简单,那就是抽嘎嘎。嘎嘎是东北话,就是陀螺的意思。二端家这边的嘎嘎是木头雕刻的,有的是纯原木的,也有染成红色绿色的,二端把爸爸做的嘎嘎用颜料染成了彩虹色,抽几下转起来特别好看。虽然抽嘎嘎在二端看来挺单调的,就是拿个系着细绳的小棍做鞭子,时不时地抽几下正在旋转的嘎嘎,不过村里的孩子都挺喜欢玩的,大概是因为嘎嘎玩起来很方便又经济吧。小丫蛋儿们没有男孩子那么爱出去疯,冬天的时候大多选择呆在家里,猫冬是东北人的一大特色。当然,呆在家里很闷啊,大人小孩都闷。所以大人会三五成群地凑在一起打牌什么的,小丫蛋儿们就在一起玩嘎拉哈。什么是嘎拉哈呢,这个名称是满语音译过来的,是羊的后腿膝盖骨,学名羊拐。羊拐应该是东北的小丫蛋儿们最心仪的冬日玩具了,没有之一。一副嘎拉哈需要四个羊膝盖骨,所以凑成一副嘎拉哈起码得是两只羊。八十年代的牛羊rou不比后来那么充足,所以嘎拉哈也就成了挺稀罕的物件了。一副嘎拉哈还得配合一个沙包才能玩,沙包是用六块正方形的布缝成一个正方体,里面可以装上玉米粒或者豆子。玩的时候需要手,眼,脑,协调配合,所以笨人还真玩不了这个游戏,反应慢的妥妥儿得当炮灰。嘎拉哈有四个面是有名字的,面积最大的两个面,一面凹进去的,叫做坑儿;另外一面是鼓起来的,叫肚儿;侧面像耳朵的,叫轮儿;什么都不像的另一侧叫真儿。游戏的过程就是在抛起沙包后在沙包下落的过程中,把四个嘎拉哈依次翻到坑儿,肚儿,轮儿,真儿。翻的过程中,沙包不能落下来,必须及时接住。谁抛沙包的次数越少,完成依次翻嘎拉哈的过程,谁就是胜利。还有很多各地不一样的规矩玩法,不过都是围绕着歘嘎拉哈进行的,得反应快,行动轻巧敏捷,胆大心细。所以大人也很鼓励孩子欻嘎拉哈,可以锻炼协调性和反应能力。而且欻嘎拉哈一般就是在炕上进行,也不需要特别的场地,有时候大人也会兴致勃勃的和孩子们一起进行这个游戏。二端最喜欢和大姨家的海棠姐一起玩,海棠姐别看平时不言不语的,学习成绩也非常一般,但是欻嘎拉哈是绝对的高手,每次都看得二端一愣一愣的。叹为观止,佩服至极。二端还特别喜欢跟着爸爸还有哥哥一起去野地里扣麻雀,东北叫家雀(发‘巧’音)。特别是刚刚下完雪,是扣麻雀的好时机。在雪地里扫出一块空地,弄一个大筛子,用木棍支起一端,木棍上面拴上绳子,再把粮食撒在筛子下面,人就远远躲在柴火垛后面等着。雪天找不到吃的,家雀就会饥不择食啦,跑来吃筛子下面的粮食,瞅准时机拉动绳子,木棍一倒,家雀就被扣在筛子里了。当然,这种方法也就能扣几只家雀,爸爸是逮着给兄妹俩玩的。倒不指望吃它们。真想吃就不能用这种方法逮了,得用高度白酒泡过的粮食醉家雀,数量可观。冬天里猫冬是非常惬意的事情,嘴馋了奶奶会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